“吧”是从英语的BAR译音而来,过去译为酒吧,曾经是外国人的休闲专利。如今,“吧”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,成了时尚一族经常光顾的地方。北京三里屯,上海茂名路、巨鹿路、衡山路的酒吧鳞次栉比,成为了繁华都市的亮丽风景。除酒吧之外,能自得其乐又更具中国风格的“陶吧”、“画吧”、“琴吧”、“布吧”、“影吧”、“书吧”、“氧吧”、“网吧”也接踵而来,大有蔚然成风之势。“吧”何以受到如此青睐,“吧”文化的前景如何?
在某大商厦提供的“陶吧”,一对母子正兴致勃勃地制作自己的作品,拌泥、拉坯、造型、上色……那份惬意让人羡慕。母亲欣喜地说,为了装扮自己的新家,他们已经转了不少商店,可是每一件工艺品都让他们觉得大同小异,没有特色和灵性,于是产生了自己动手的愿望。孩子补充道,这件作品只有一个,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,很有纪念意义。
无独有偶,在极富少数民族特色的“布吧”,质朴的蜡染、华美的银饰不但吸引中国人,还让不少“老外”流连忘返。在这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布艺,用铅笔勾勒自己喜欢的图案,在“布吧”师傅的指导下,浸染、蒸煮、脱蜡,还能坐在仿古的织布机前体验一下“木兰当户织”的悠远感觉。
专家分析说,这种类似于小手工作坊式的“吧”实际上是为人们展示自我、回归自然提供了一个空间。从这一点上说是共性的东西。然而,这种“吧”的性质已经和起初在国内兴起的酒吧有所不同,因为它已经在本土文化上找到了灵感,使更具中国特色、更具个性化的风格成为招牌。
中国的茶馆,外国的酒吧,虽说文化背景不同,但有一个共同之处,那就是来的客人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听曲听书、饮酒喝茶,喝的什么、唱的什么似乎没有那么重要。灯光墙饰、主人的微笑、朋友的心情,共同构筑的氛围才是“吧”里面的故事。一位经常“泡吧”的朋友说,到“吧”里面坐的人更多的是渴望交流。因为现代人虽说生活在拥挤的空间里,可是寂寞却常常和每个人相伴。
几乎是同样的原因让“画吧”、“玩具吧”、“琴吧”等等新式“吧”文化方式开始盛行。在“玩具吧”里,虽说也有孩子们玩的玩具,但更多的还是大人们才能弄得明白的高难度智力游戏,像澳大利亚拼图、各种棋类等,很多人都是在共同协作的游戏中建立了友谊,实现了理解、沟通的愿望。
一间“画吧”的主人分析说,琴、棋、书、画也好,玩具也好,都是载体,它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贴近。比如你在“画吧”作画并展示你的作品,你的欣赏者很可能成为你作品的收藏者,成为你的知音,这可能就是“吧”的魅力所在。
对于许多人来说,“吧”文化已经成为了难得的精神享受。“吧”为人们提供了现代、时尚的休闲、娱乐、社交方式。尤其是近年来它进行的越来越中国化的演变,让它更接近大众。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各种名堂的“吧”的出现,也使得人们开始惶恐,是不是有一天会冒出个“油盐酱醋吧”、“副食吧”、“烤鸭吧”什么的,人们担心满大街的店铺都在一夜之间更名改姓。更有人对终日泡在“网吧”里玩游戏贻误学业的孩子担忧。许多教育家指出,“吧”的活动内容应该加以限制,像一些播放盗版音像制品的“吧”,给未成年人提供暴力、色情游戏的“吧”,都应该予以治理,让健康的“吧”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。